环境与法 您现在的位置是:中国法治督查网 > 环境与法

生态头条 | 生态环境部: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
来源:中国法治督查网  发布于:2025-07-09  浏览量:34485

7月8日,生态环境部在四川成都召开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

黄润秋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取得重要进展,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成效明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扎实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流域和海域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黄润秋强调,当前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同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要聚焦水环境优良、水生态健康、人水关系和谐,坚持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效,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四水四定”,全面加强水资源安全保障,推进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二是要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推进全域排查和重点河湖、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加快建立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重点加强截污治污工作。三是要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加快推进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四是要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规范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五是要持续抓好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紧盯总氮浓度高或反弹幅度大、入海径流量大、对近岸海域水质影响显著的国控入海河流特别是跨行政区入海河流,深入开展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多措并举削减河流入海总氮通量。六是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强化河湖岸线保护与监管,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监测评价。七是要加强汛期水生态环境管理。强化各类隐患排查和管网清疏,及时恢复受损污水管网,持续强化汛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八是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健全制度标准规范,充分发挥督察利剑作用,严肃查处偷排、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

黄润秋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关键时期,要认真总结“十四五”经验做法,做好“十五五”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谋划。一是要推动实现“两个转变”。实现流域水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从“好Ⅲ水体比例”向“优良水体比例”转变、海洋生态环境目标设置从主要关注理化指标改善向更加注重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转变。二是体现“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全域推进,将工作重心向河流二三级支流、小微水体等方面延伸,加快构建近岸近海协同保护、一体监管的工作体系;更加注重群众切身感受,把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注重统筹城市和农村,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加注重统筹陆域与海洋,构建从山顶到海洋、上下游贯通一体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三是要着力提升“三个水平”。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在精准发现问题上下更多功夫,增强流域监管的统一性、有效性、权威性;提升科技支撑水平,聚焦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着力破解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科技难题;提升流域联保共治水平,加快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标准、环评、监测、执法、应急“六统一”,努力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履责、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图片

出台“二十四条” 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

江河孕育人类文明,保护江河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6月中旬,中国官方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二十四条具体举措,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官员就《意见》进行解读。

“江河哺育生命、支撑发展、承载文明。近年来,中国江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表示,中国出台《意见》、进一步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首先,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防汛抗旱带来严峻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中国是变化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陈敏表示,需要加快江河保护治理,构建现代化流域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牢牢把握应对极端天气挑战的主动权。

其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修复保护河湖生态。

当前,中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经济社会用水超过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需要加强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修复保护河湖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中国的国情水情,决定了需要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工作。

“中国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需要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陈敏表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中国依然是江河治理难度最大、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

上述背景之下,《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文化繁荣发展,影响力显著增强;江河保护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水关系更加和谐。

《意见》部署了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重点任务,从全力保障江河安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传承弘扬水文化、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等6个方面24项举措,对江河保护治理任务作出系统安排部署。

“江河保护治理涉及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必须综合施策、系统谋划、整体性推进。”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介绍了相关具体措施:

在保障江河安澜方面,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构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健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着力构建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

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政策制度体系,科学配置江河流域水资源,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在保护江河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方面,坚持“一河一策”,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口及三角洲生态保护。同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江河水环境治理,持续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

在传承弘扬水文化方面,着力保护水文化遗产,推进长江、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方面,进一步强化全流域管理,完善江河保护治理规划体系,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深化用水权、水价等改革,健全江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科技赋能。

“《意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陈敏表示,《意见》的出台,以更大力度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对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

持续深化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在三大重点海域深入推进十项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024年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66.8%,比2020年提升8.1个百分点。攻坚范围内的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浓度较2020年总体保持负增长。但同时,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还不充分、不稳固,特别是重点海域的水质优良比例显著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部分海口海湾水质易于波动反复,“气候影响型”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张志锋指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继续抓好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持续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将入海统筹的总氮治理与管控对象由重点海域的41条入海河流拓展到全部230条国控入海河流,将治理与管控的空间范围由主要聚焦沿海城市行政区向沿海省域及流域上游地区延伸拓展,并加强与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等的协调联动,督促指导地方不断健全“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常态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深化入海河流总氮的源头治理与减排,推动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二是统筹谋划“十五五”重点海域综合治理行动。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机构研究划定“十五五”国家环境治理重点海域及其控制区域,统筹谋划科学论证新一轮的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具体行动举措。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环境与生态贯通,治理与监管并重,建立健全入海统筹、河海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监管责任体系、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为推动近海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是协同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与美丽海湾建设。聚焦沿海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等重大需求,推动各地把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的成效切实转化为美丽海湾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等综合效益。对内充分发挥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外生动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成效,讲好海洋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图片

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继“水十条”(即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再次作出的全面部署文件于今年5月21日对外公布。

这就是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研究制定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行动方案》的出台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行动方案》设定的目标是,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将为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行动方案》聚焦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集中攻克一批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亲水需求。共五个部分19项措施。

总体要求。提出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巩固深化水环境治理。包括提升入河排污口整治效能,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强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持水域及岸线干净整洁,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6项措施。

加强基本生态用水保障。包括着力保障河湖生态流量,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强化生态流量监测信息共享3项措施。

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包括推进水生生物保护恢复,实施湖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强化生境修复和监管,加强防洪排涝治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满足群众亲水需求6项措施。

全面推进保护与建设。包括加强全过程管理、强化示范引领、加大支持力度、开展全民行动4项措施。

为抓好《行动方案》的实施,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全过程管理。制定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指标体系及水体清单。指导各省份依据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指标体系,组织地市对清单内的水体保护与建设情况开展自评估,对已达到美丽河湖指标要求的水体加强监管。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将群众身边的小微水体等纳入保护与建设范围,明确建设要求。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应符合法律法规及流域相关规划要求,不得妨碍河道行洪。生态环境部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监督检查等组织开展抽查,对抽查发现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出现大幅恶化,或存在群众举报问题经核属实的,依法依规处理。

图片

碧水长流映初心

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建设,营造共建共享美丽河湖的良好氛围。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镜。从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到都江堰的千年智慧,中华民族的治水史始终与文明演进同频共振。今天的“碧水保卫战”,表面看是对污染源的围追堵截,本质却是一场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意味着治水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思维。就像中医讲究“标本兼治”,当下治水既要紧盯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标”,更要破解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的“本”——这体现了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河湖治理,“常态治理”“长效机制”为上。单纯的关停并转虽见效快,却难持续;一味强调监管惩罚,可能催生“猫鼠游戏”。所谓“疏堵结合”,真正的智慧在于“疏”的引导力——通过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改造,将环保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通过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为绿色发展托底。放眼望去,浙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中,政府以财政补贴引导企业改造管网;重庆在两江新区推行“环保贷”金融工具……这些探索无不体现治理思维的升级:治水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而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生态圈。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实践表明,只有守住源头活水,才能避免下游疲于奔命;而“监测溯源”技术的强化,更赋予治水以科技之眼。

水是大自然的,更是人民群众的。治水攻坚,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哲学。碧水保卫战的持续推进,实质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微观映射。与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同,中国选择的是发展与保护并行的新范式。会议提出“增强全民河湖保护意识”,实质是呼唤一场环保领域的“人民战争”。北京温榆河畔的“民间河长”、成都锦江边的护水志愿者,这些来自民间的“涓涓细流”,正在汇成全民治水的磅礴力量。人人皆是治水的参与者、监督者、共治者,治水领域群众路线的当代实践,既延续了“枫桥经验”的治理智慧,更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取向。

水环境改善只是“进行时”,美丽河湖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天,“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硬骨头”考验着治理韧性。但回望过去十年,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到河长制、湖长制的制度创新,中国治水始终在问题导向中迭代升级。

碧波荡漾处,初心永流淌。今天的中国治水方略,既有“严防超标排放”的雷霆手段,也有“引导企业改造”的春风化雨;既强调监测溯源的科技硬实力,也注重全民参与的治理软环境。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恰如水的特性——至柔而至刚。每一条生态水系的护卫与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宜居宜业的水脉、更是赓续不绝的文脉。当每一个排污口都被严格监控、每一条河湖都有百姓守护,碧水长流的美丽中国图景,终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

期待“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早日遍布祖国大地!

广告
  • 广告…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6518754777 邮箱:wzgfzdc@163.com

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法律顾问:许律师 16260352999

晋ICP备20240457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