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法 您现在的位置是:中国法治督查网 > 土地与法

基于村庄分类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点探析
来源: 中国土地   发布于:2022-03-23  浏览量:1136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效益、保障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三生”空间布局等为目的,以山、水、林、田、湖、草、村等全要素为整治对象,全域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的综合性整治活动。然而在实践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仍然面临“整治模式固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村庄是农村居民在相对完善配套设施和良好生活环境中开展生产活动、从事产业建设的综合载体,也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维持人地关系和谐的基础。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目标下的村庄会有非常不同的元素构成,所面临的问题也千差万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解决乡村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综合平台和手段,需要针对村庄的不同类型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基于多元属性的村庄类型划分

       村庄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村庄分类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配各项空间指标、优化村庄布局的基础,也是差别化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引领村庄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关于“四类村庄”(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划分要求。由于村庄类型复杂多样,本文在上述分类基础上,根据村庄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特性、产业基础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特殊管理等要素特征,对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对象和内容,探索对村庄进一步详细分类,最终将村庄划分为城乡一体化融合村、特色产业引领村、文化旅游带动村、高效农业发展村、拆迁撤并整治村、生态敏感修复村。


       城乡一体化融合村。该类村庄是指位于城市和城镇周边的乡村。因距离城市较近,该类村庄会受到城市的辐射带动,与中心城市(城镇)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表现出人口流动性强、产业结构相对丰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等特征。在发展思路上,该类村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推进城乡融合统筹,在发展战略、空间功能、产业结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融入城市发展。


       特色产业引领村。该类村庄是指以工贸业为主要产业的村庄。一般而言,该类村庄交通相对便利,产业发展状况良好,非农产业用地需求较大,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内生发展型的非农产业为主。该类村庄应发挥村庄已有优势,突破发展瓶颈,打造产业联动模式,促进村庄产业功能拓展与业态延伸,促进村庄功能转型和空间重构。


       文化旅游带动村。该类村庄是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山水景观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该类村庄在发展中切忌损坏其原有风貌,应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高效农业发展村。该类村庄是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这类村庄人口相对集中,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对周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类村庄的发展,既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提高亩均产出,也要注重显化农业的多功能属性,探索打造“景观农业”“绿色农业”“采摘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


       拆迁撤并整治村。该类村庄是指因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流失严重、重大项目建设、位于生态保护红线之内等需要搬迁的村庄。该类村庄不宜继续承担居住功能,其发展与整治应充分尊重村民意见,妥善处理搬迁矛盾,针对不同搬迁撤并条件进行分类施策,对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进行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生态敏感修复村。该类村庄是指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允许存续的村庄。一般而言,该类村庄的产业发展受脆弱生态环境限制,以第一产业为主。作为城乡生态效益与城乡发展保障的重要保护区域,该类村庄自身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对其生态服务能效的发挥起到决定性作用。该类村庄须以生态修复为导向进行更新,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合理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不同类型村庄的全域整治要点

       不同类型村庄的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均不相同,其在整个国土空间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各不相同。这意味着地方在对具体村庄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时,需要充分认识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对不同类型的村庄提出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整治内容和策略。


       城乡一体化融合村:注重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风貌提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郊融合类村庄需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因此,在整治时需要特别重视村庄的融入及其配套设施问题。其中,要综合考虑本地和外来人口,有弹性地配置空间、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注重村庄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城乡用地;推进村庄风貌建设及环境整治,在形态上保留现有村庄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使其在功能、治理上融入城市;对水系、农田等自然景观进行修复和保护,营造有特色的大地景观。


       特色产业引领村:注重建设用地整治,实现工贸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特色产业引领村的发展通常会对建设用地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可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原有低效用地进行有序地改造提升。其中,可通过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小微工业园区建设等建设用地整治,创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政策,实现工贸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可按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和带动其他一般村共同发展。


       文化旅游带动村: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夯实相关产业基底。文化旅游带动村在整治中需要充分保护和挖掘村庄特色资源,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展示,延续传统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其中,应鼓励对现有土地和建筑进行更新利用与改造,并作为三产融合发展空间载体;通过对农村宅基地整理腾挪指标,提升居住品质以及扩展旅游相关产业;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交通便利性,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高效农业发展村:注重农用地整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该类村庄常存在耕地破碎化、生产方式落后、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因此,可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调整等农用地整治工程,配套土地流转等政策,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产品标准化、经营组织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其中,可重点通过农用地调整等农用地整治工程,发挥农用地的“景观农业”“绿色农业”“采摘农业”等多重功能,提升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形态,兼顾保护村庄传统风貌,实现资源价值的创造。


       拆迁撤并村:分类施策、有序引导,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拆迁撤并类村庄的整治须与村庄规划紧密衔接,应分类施策、有序引导。其中,对于5~10年内计划搬迁的村庄,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搬迁或局部搬迁,并对改善农民生存条件和提供农民就业途径进行统筹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搬迁村农民和村集体的合法权益;对于5~10年内无搬迁计划的村庄,近期应以整治修补房屋及基础设施为主,允许危旧房改建,保持村庄环境的整洁卫生,满足农民生活需求。


       生态敏感修复村:注重生态型综合整治,提升全域生态价值。生态敏感修复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本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即维护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确保高质量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兼顾乡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通过开展生态型农用地整治,合理引导与推动“特色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林间套种”等产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污染;通过开展美丽清洁田园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等建设用地整治,提高居民生活条件;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探索生态银行模式、创新跨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等,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广告
  • 广告…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6518754777 邮箱:wzgfzdc@163.com

法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法律顾问:许律师 16260352999

晋ICP备2021015025号